蒋勋:修行路上

  睿和咨询 2017-09-12

  蒋勋:修行路上(图1)

蒋勋:修行路上(图2)

 

  前言:

  在漫长的修行路上,或快或慢,或早或迟,其实都是修行,也都可以被包容顾念吧。

  ——蒋勋

  永观

  文/蒋勋

  选自《舍得舍不得》

  这所历经天皇敕封的护国禅寺,一直到第七世住持永观律师,做了几件对大众有深远影响的事,才被世俗大众通称为永观堂,成为家喻户晓的著名寺院。

  永观律师据说身体孱弱,自己长年病痛,因此特别能体会为疾病所苦的大众吧。他在一〇九七年于禅林寺中设立了药王院,以汤药济度众生。

  或许因为如此,使一所由天皇赐额、原来很皇家贵族气派的寺院,转变成了贩夫走卒平民百姓都可以来此求药拜佛还愿的寺庙。禅林寺的名字逐渐被淡忘,大家都以永观师父的名字来称呼这所寺院了。

  永观律师最出名的传奇故事,是他在阿弥陀堂上念诵,或许一时心不专一,就看到阿弥陀佛显身,回头向他说:永观,你迟了。

  这一流传久远的故事,使禅林寺因此创作了世间唯一一尊回头的阿弥陀佛像,以为纪念。

  蒋勋:修行路上(图3)

  回头的阿弥陀佛像

  这一尊像与一般阿弥陀佛像并无太大不同,右手手掌向上向外扬起,食指与大拇指圈成法轮形状,持无畏说法手印。左手手掌向下,持施与说法印。佛身褒衣广袖,赤袒胸腹。身后有头光背光,背光有火焰流云纹,火焰流云中有飞天供养。阿弥陀佛像唯一特殊的是头部不做正面,而是向左肩身后转头探望。

  以佛教教义而言,菩萨于世间有情,牵连挂念众生,因此常回世间。唐代敦煌帛画也常画引路菩萨,是丧礼中悬挂招亡者之魂的条幡,上画亡者肖像,前有菩萨引路,也是频频回首,仿佛担心挂念往生的漫漫长途上,跟随者步履艰难,跟不上进度。

  佛与菩萨不同,已入涅槃,不受后有,因此应该是不会回头的了。

  然而永观堂的阿弥陀佛意外回头了,成为传世唯一一尊回头的佛像。

  永观律师因为自己的身体疾病,同体大悲,创建了药王院,可以济度众生肉身之苦。永观律师修行中一时的分心,也让阿弥陀佛在永世的寂灭超然中动心动念,又回了一次头。

  蒋勋:修行路上(图4)

  水琴窟

  众生对永观律师的身体病苦之痛,对永观偶尔的分心涣散、不够精进,仿佛都没有嘲讽恶念;对他人的不幸,有许多感念原谅。我们是借着自己或他人的不完美,才给了自己更宽容的修行机会吧。

  永观,你迟了。佛的声音如此督促鼓励。

  在漫长的修行路上,或快或慢,或早或迟,其实都是修行,也都可以被包容顾念吧。

  我挤在众多的游客间一殿一殿拜去,心里不急,也就不计较快慢迟早。

  禅林寺在上千年间一直整建,建筑园林的布局空间依循自然山丘脉络走势,不像一般禅院那样规矩平板。走累了,可以停在水琴窟静坐一会儿,聆听若有若无的细细水声穿流过石窟孔洞。水流缓、急、快、慢,力度轻重变化,都在幽微石窟里构成仿佛琴音的水声。但当然是自己静下来了,才听得到这么幽静在有无之间的水声。台北“故宫”有南宋马麟的名作《静听松风》,风穿过松叶,静静震动松针,不是静到一清如水,是听不到这样细微的声音的。东方美学多不停留满足在人为的艺术层次上,人为的声响音乐,人为的色彩绚烂涂抹,最终只是领悟大自然的过渡与媒介,像《指月录》里说手指指月亮,手指的重要性太被夸张,可能看不见手指指向的月光,也忘了真正要看的不是手指,而是皓月当空。

  水琴窟在日本许多寺庙都有,比叡山延历寺释迦堂前也有极幽微动听的水琴窟,水声说法,来的人或听到或无闻无明,各自有各自领悟的因果。

  十六世纪初禅林寺修建了卧龙廊,把前方的释迦堂、瑞紫殿、御影堂,和后方的多宝塔、开山堂、阿弥陀堂,用长廊连接起来。长廊复道,有时凌空飞起,没有阻挡,也是眺望俯瞰山景寺院全局的最好景点。许多游客从此高处,看到整片飞红的秋枫,层林尽染,更是赞叹不止。

  《阿弥陀经》说五浊恶世——劫浊、见浊、烦恼浊、众生浊、命浊,然而正是要在五浊中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离此烦恼浊世,并没有修行,也没有真正的领悟。

  永观律师的身体疾病,永观律师的分心,因此才如此为后来众生纪念吧。

  我在出玄关前为朋友求了一张回头阿弥陀佛的像,在她大病初愈的案前,或许可以更让她安心吧。

  永观堂钟声极出名,悠悠荡荡,东山一带,远近都可以听到。如果有缘,刚好遇到钟声回荡,许多路上行人都会回头张望,寻找钟声。永观堂钟楼虽远,其实最后回头寻找的人也都发现:钟声就在耳边。
 

  文章来源:勋衣草

  文章选取:钱荷云 韩建伟

  本文编辑:郝炳儒